国际教育
继续教育
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
Resource Centre
当前位置: 首页> 资源列表
担忧大学生“早婚”,大可不必!
智库观点 高等教育 熊丙奇专栏
2025-02-07 熊丙奇 69 2

越来越多年轻人,正选择在大学完成婚姻大事。

据民政部数据,2023年结婚登记人口中,20岁至24岁结婚的人数为212.5万人,占比13.8%。在这一群体中,有人尚未完成学业,就已经衔接上了婚姻。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要摆脱把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的思维,以对待普通社会青年的思维对待在读大学生。针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现象,社会舆论不能停留在质疑或争议阶段,大学也不能再采取“不禁止也不支持”的态度,而需要针对这一现实,从教学到后勤,做好对在校结婚(乃至生子)的大学生服务。

虽然早在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版《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已经取消了大学生结婚需经学校许可的规定,但在现实中,在校大学生结婚还被视为是“早婚”。还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就该一心一意学习,对部分高校推出的相关保障服务,也被人质疑走错了方向。

这些旧观念,都是需要理清的。在校大学生结婚,并不是所谓的“早婚”。从法律角度说,“早婚”是没有达到法定年龄而结婚。根据现行婚姻法,只要男方年龄不低于22岁,女方年龄不低于20岁,双方自愿结婚就是合法的。

婚姻毕竟是自己的事,只要双方同意,别人就无权干涉。当然,在校大学生结婚会面临很多现实难题,包括没有收入,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结婚生子与学业之间有冲突等。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对于实施本专科教育的大学来说,需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现象,听取他们的意见,加强婚恋教育,为他们创造平衡学业与结婚生育关系的友好环境。

比如,坚持“个体的归个体,学校的归学校,社会的归社会”原则。具体来说,个体有结婚的意愿,学校与社会应尊重;个体的经济、情感问题,自己负责;学校则要顺应社会与大学生群体的变化,调整教学管理措施与后勤服务措施。

又如,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课、选时,便于结婚生子的在校大学生自主选择,避免与婚姻和育儿活动的冲突。

学校还应把相关保障工作,包括提供更便捷的婚姻登记服务、合理安排住宿等,都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有的大学已经先行一步,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哈尔滨南岗区民政局,为全体在校适龄学生开辟领取结婚证的绿色通道;武汉大学推出“学生夫妻能够申请合宿”的后勤服务等。

这些举措,不仅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举措,更是教育、社会发展对大学管理和服务提出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202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2%,这一比例还在快速提高。高校方面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变化,调整管理措施,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做好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

有人或许担心,鼓励“在校结婚”,会不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因一时冲动踏入“围城”?其实还是那句话,只要把在校大学生作为普通社会青年对待,这一担忧就不会存在。社会本就有服务普通青年婚恋的措施,有多少社会青年盲目结婚?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相比2010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63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95岁。

所以,全社会都应转变思维,将大学生作为普通青年对待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这是进入教育普及化时代,必须进行的转变。

2
举报提前开学遭“回怼”,该反思什么?
哪吒导演“啃老”三年,对“慢就业”不妨多些包容
首页 回到顶部